西安高新区
       
        西安高新区,一个代表西安与西部高新科技产业前沿的领地,以其众多的“第一”成为陕西和西安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25年来,西安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迅猛,综合指标位于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前列。西安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全区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10000项,其中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列入国家各类产业计划居全国高新区前茅。
        西安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全区有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320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8200项,其中93%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列入国家各类产业计划居全国高新区前茅。如今,西安高新区已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成为陕西、西安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自1991年建区以来,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截止2016年底,各项综合指标位于西部地区第一名,中国第三名。
   
199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高新区率先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网络。
2001年2月,被列入我国“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五个国家示范高新区之一。2003年12月,被国家统计局、中国诚信建设组委会评为“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之一。
2004年8月,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科技部授予“ISO14000国家环境保护示范区”称号。
2005年6月,被国家列为我国“十一五”期间五个重点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工业园区之一。
2005年8月,被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评为全国首家“高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区”。
2005年11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称号。
2005年12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知识产权兴贸工程试点基地”称号。
2006年6月,被国家列为重点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六个高新区之一。
2006年11月,被国家商务部批准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新基地”
2008年2月,以西安高新区为核心载体,西安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六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
2008年08月,被科技部和中国保监会批准为“国家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园区”  
2008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评为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管理单位称号。
2008年12月,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授予“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称号。
2009年08月,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评为“科技部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单位”。
2009年11月,被国家科技部评为火炬计划先进管理单位。
2010年01月,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10年07月,被国家标准委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
2016年08月,国家科技部发布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在全部4个一级指标排名中,西安高新区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位居第三,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列第四。

◎行业优势:在电力机械、制冷设备、石油设备、仪器仪表、汽车等领域有产业优势。
◎西安已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大中型装备类企业和产品,如陕航、西飞、西电、彩虹、陕汽、大唐、庆安、陕鼓、陕齿、标缝等全国知名的大中型装备制造业工业企业。
◎西安机械工业拥有员工8万余名,有大量熟练劳动力,机械专业毕业生与上海相近。
◎有25家国家级相关实验室分布于大学及研究所中。
◎以电力控制和传输、互感设备为主的100多家企业稳步发展。
◎已经形成了集汽车电子、重要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在内的汽车产业集群。
◎民营企业比亚迪以自主品牌轿车生产为主,具有吸纳上海、深圳等地汽车产业技术和资本的优势。
2015年9月上旬,西安高新区正式对外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据悉,经过20多年的创新发展,西安高新区充分发挥科技资源集聚的优势,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30%。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西安高新区紧抓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重大机遇,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科技服务业多元支撑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内陆高新区依托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2014年,西安高新区完成企业总收入首次超过万亿元,达到11070亿元,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三位;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千亿元,达到1180亿元,约占陕西省进出口总额的80%;对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贡献超过600亿元。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赋予西安高新区在科技成果转移与转化、科技金融、军民融合、统筹科技资源、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人才聚集、土地集约利用、产城融合等方面先行先试。



干部现场教学平台咨询电话:028-85038810   85038900   林老师    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