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学城现场教学

天府新区发展成为现场教学重要教学基地,成都科学城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距成都市中心城区约25公里,距天府国际机场约30公里,是推动成都“双核共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极核。

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73平方公里,起步区25平方公里,环兴隆湖布局建设科学研究及应用转化、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创意设计、军民融合、中德合作等六大产业组团,重点发展基础科研、互联网大数据、生物科技、高端制造、现代金融、创意设计、研发服务等高端产业。

2016年4月,国家批复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从新一轮城市战略布局的高度,赋予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历史命题,提出“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的重大要求。

对接“国家使命”,成都将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成都科学城,则是承载这一核心动力的重大平台。成都提出,成都科学城将坚持“创新为魂,科技立城”,大力发展新科学、创造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市,成为四川和成都转型发展的引擎,从根本和长远上支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国家战略。

新科学:打造“智慧大脑”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仅从名字就能看出所落户区域的特征:“科学”。环绕兴隆湖,成都规划建设起步区25平方公里的成都科学城。

成都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后,加速从消费城市转向工业城市,从依靠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作为西部领头羊的四川,提出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成都主动担责,于2015年初启动科学城建设。

作为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大载体平台,成都科学城秉承“创新为魂、科技立城”建设理念,西部创新第一城正在天府广场正南25公里崛起。志在长远,不求一时得失,成都科学城把兴隆湖畔的黄金地段给了科学家们,相继引进中核集团环流器技术实验室、中科院高海拔宇宙线实验室、清华锦屏暗物质研究中心等重大科学项目、重大科学装置。“发展新科学是成都科学城的核心使命,我们努力打造一流的基础科学研究基地。”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优先引进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依托单位和相关重大科学装置,使科学城在立城之初就谋求孕育可持久的科学基因和创新基因。

新产业:点燃发展热度

2015年,诺基亚全球研发中心选址兴隆湖,点燃了成都科学城的热度。作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的第5个全球研发中心,该中心的落户也产生了标杆效应:科学城产业招商不再只靠“一张图”“一张嘴”,而有了更多实在的“榜样”。

城市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支撑在产业。探索产业新路,成都科学城重点布局了以信息安全、网络通信、大数据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以生物技术、精准医疗为重点的生命科技产业;以国际展览会议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并为之规划了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科学研究及应用转化、军民融合、国际合作等几大产业园区。

顶着“国家级新区”的金字招牌,成都科学城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之地。第十六届西博会期间,吉利新能源汽车项目签约落地,科学城汽车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进入“快跑”阶段;11月2日,布局在成都科学城的中德创新产业合作核心园区正式揭牌,4个项目签约落户在这个带有“国际范”的核心园区,签约总金额40亿元。

目前,深圳光启、中环晟天、盟升电子等80余个重点企业签约落户科学城,其中中铁轨道研发中心、中电建金属结构研发中心等一批科技研发项目已开工建设。

新城市:撬动城市格局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首先需要科学的城市空间战略予以支撑。成都市明确,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中心城区是一端,“哑铃”的另一端,成都科学城犹如一根杠杆,撬动城市发展格局的重大转变。

目前,科学城周围“三横三纵”快速交通体系已形成,起步区公路网络体系快速形成。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注重统筹人与资源承载力的平衡,绿色发展被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如同白纸作画,成都科学城有条件把城市建成一个“有机体”:通过构建水网、绿网、东山片区“两网一片”生态系统,形成自然生态、有山有水、植物种类多样的网络化生态系统。

“生态用地比例占到科学城规划面积的三分之一。”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相关人员介绍,4500亩水面的兴隆湖生态区已见成效,境内11公里长的锦江沿线正修建生态带,鹿溪河生态区为成都科学城与天府商务区嵌入天然“绿楔”。

未标题-1.jpg

1、图为成都科学城效果图。

2、成都科学城围湖而建,自2014年开始核心区各类产业项目已达 350个,总投资 1300亿元,其中重大项目 67个,投资额达 690亿元。
   考察预约:028-85038900